陈道彰:共和国第一个居委会的见证人
1949年5月,在钱塘江大桥边,还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念书的陈道彰看着败退的国民党军队落荒而逃,年轻的他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之后,“心里一直希望杭州能够赶快解放。”陈道彰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
陈道彰今年已经92岁了,在几年前,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个语文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直到2007年,当全国在论证哪里才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眼前这位儒雅的教书先生,曾经见证了新中国在新政权下对于城市管理的首次尝试。
从消费合作社投身建设洪流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了。
“虽然解放了,但是当时社会并不稳定,物价飞涨,老百姓连米都买不起。”陈道彰回忆起当时的杭州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今天钱还值一块钱,明天就只值五毛了。”
陈道彰的家族世代经商,到了他父亲一代,从家族继承的酱园生意已颇具规模。当时的酱园生意包括制酒以及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副食经营。
5月24日,杭州市成立了人民政府。6月的一天,时任杭州市上城区区长的田奎荣找到陈道彰,打算让陈道彰组织一个消费合作社,平抑市面上纷乱的粮油价格。
消费合作社是当时解放初期,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建立的自助性经济组织。粮油由政府配给,平价售于市民。居民按票购买,为的是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聚货囤奇。这个办法在当时很好地平抑了物价。
“根本没有其他想法,区长来找我,我马上答应了。”陈道彰说,按当时的话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就是希望能投身革命事业。
“主要可能是考虑到我年纪轻,有点文化,街坊邻居又信任我。”合作社的组建几乎是义务的,场地、资金都需自己想办法,就是这样看似亏本的买卖,陈道彰因为对新中国建设的热情,显得格外积极。
没有场地,陈道彰就找到了一个尼姑庵,一杆秤,数袋米,消费合作社就算成立了。陈道彰则成为了上城区第二消费合作社的经理。“到了9月份,合作社已经有了一个总店,六个分站,还有两个粮食加工厂。”陈道彰也因为颇有成效的工作算得上是社会积极分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