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月、读书日活动。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面对高强度带来的工作,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因子,有许多人在感叹:好想静下心来看看书。
我们也不禁在问,除了一些活动之外,阅读,真的能成为你我的习惯吗?
你会在什么时候选择阅读?是上下班的匆忙的路上,是工作间隙午间的休憩,还是夜晚睡前闻一闻书香?
你又会选择在什么地方阅读?是宽敞舒适的图书馆,是环境惬意的咖啡吧,还是你家社区门口的那一家新华书店?
网络带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我都可以选择阅读。
眼下,国学热正在席卷大江南北,学习和创新已经成为“十二五”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一个属于我们的全民阅读时代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杭网议事厅”推出五月热点热议话题:我们离全民阅读时代还有多远?我们将派出多路记者,前往书店、图书馆、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了解市民的阅读情况,展开实地调查研究,为您采集杭州的阅读样本,让您认识我们的阅读现状,共同解读我们的阅读时代。
第七站:名人讲座
如果说大学之大在于学术之大,那么讲座便是最集中体现这些智慧的方式;如果说大师的魅力在于书生意气指点江山,那么讲座便是最直接地与学生交流的场所:恶补知识、为了兴趣、赶个热闹……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网络视频、校园蹭课、购买光盘……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当传播通道被陆续打开的时候,当“后学生时代”来临的时候,当社会不由分说地将我们推入学习的滚滚热潮中的时候,我们准备好面对这样的改变了吗?
网络公开课拉近中国与世界教育的距离(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开放课程”日益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图片来自网络)
蝴蝶效应的现实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差不多10年前,2001年的4月4日,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正式启动时,人们恐怕很难想到,这一举动将会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地球另一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
——当看到电驴上有《聆听音乐》课程下载时,李娜突然激动起来。她不再心疼新买的笔记本电脑,第一次让它彻夜运行,只为第二天起床时就能看到这个公开课程。
尽管在广告界从业已经多年,李娜仍不时觉得自己也许有机会成为一名钢琴师。还在小学三年级时,她就能准确分辨出老师同时弹奏的几个音符;可是她同样记得,音乐老师曾由美术老师兼任,音乐课常常被主课占掉,以至于小时候学会的五线谱,因为长期不接触,高中时便已看不流畅了。
“从我的父辈到我们这一代,音乐基础教育都是缺失的”。
工作后的繁忙与漂泊,也让李娜一度忘记了这个未完成的心愿。不过现在,她正以每周两集的速度学习《聆听音乐》,她决定,“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我现在已经35岁了”。
——三十而立的这一年,IT从业者小林决定继续学点什么,因为他自我评价“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旺盛的好奇心,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小,说起话来手舞足蹈,随身的双肩包里iPad、Mac一样不差。他其实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文凭,“这和学位无关。”他说。
他考虑过很多办法:比如报名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但发现这些都是些虚有其表、获得文凭的途径。
大批涌现的网络公开课对他而言如“雪中送炭”。尽管早在两年前,他已从耶鲁大学官网下载过部分课程音频,但扑面而来的开放课热潮还是让林森兴奋不已,“我知道我有事儿干了”。
——马姗姗在杭州的一家证券公司做企业上市工作,好友郑燕是自由职业者,两人都已毕业多年,相约周末去美院“蹭课”是她俩最近发展的爱好。
讲课的老师是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金观涛,讲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郑燕喜欢混豆瓣网,听课信息是在豆瓣网上获知的。之前,郑燕已经听了好几个周末的课了。
“这位老师课讲得特别好,豆瓣上拥有不少粉丝。”
“和学生一起听课的感觉特别棒。”马姗姗说,感觉像重新回到了大学时代,很放松,学习的过程也很享受。“在工作后,这样的机会是很少。”
已经毕业许久的年轻人们开始陆续回到学校,开始“后学生时代”的学习:听讲座,而那些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次出现在课堂上的人们也在想尽办法找寻上课的感觉,通过网络,不仅仅是这座城市里的大师们,就连大洋彼岸的世界名校经典课程也一样可以聆听。
这也是一种蝴蝶效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