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一起关于文物鉴定的黑幕。记者从地摊上花200元购买的一个瓷瓶,经过与专家们的讨价还价,就变成了一个拥有多本鉴定证书的康熙年间文物。当然,那金灿灿的鉴定证书也不是白给的,每本都要收取文物价格百分之二的鉴定费——于是,证书贵过了“文物”。
文物收藏是一门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生意,因此更彰显出考古专家在这一行的权威性。很多时候,古玩的赝品与否、价值大小,普通收藏者是无从得知的。期间的转让与拍卖,全凭专家的那一纸证书。
但因为少数专家用钱就可以“搞定”,文物鉴定证书顿时化为浮云。长此以往,遭受打击的不仅仅是这几个专家自身的权威性,还有广大投资者对于整个文物收藏行业的交易热情。这便是一起典型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学富五斗、受人崇敬的专家队伍,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了屡遭网友拍砖的对象,被戏称为“砖家”。
究其原因,恐怕这一队伍得先做自我检讨。他们之中,常有学艺不精者,晃着半桶水理论知识忽悠群众;也有认钱不认理者,昧着良心替只为利益群体说好话。类似的事情干得多了,大家对于专家的信任自然也被透支光了。
推波助澜的媒体或许也难辞其咎。因为自身缺少必要的常识,但凡见到些拥有高学历或履历较丰富的人,一律尊称为“专家”,对他们的观点不假思索照单全收,也加剧了专家队伍的注水现象。
依笔者之见,若要想维持专家队伍的纯洁性、权威性,退出机制或不可少。其实大部分专业、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哪些专家尽说瞎话,业内人士最为清楚。但因为缺少揭发的途径,缺少撕破脸的勇气,大家都选择了沉默,让造假和说谎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还是以文物鉴定行业为例,主管部门应重罚那些乱开证书的专家、取消其从业资格,如有必要,还应该通过媒体公布一批名不符实的鉴定专家名单,才有可能把害群之马清理出去,不让专家成“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