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视频
访谈现场
杭州市教科所副所长、特级教师 韩似萍
3月2日,杭州一位家长在网上发了一个录音,其内容涉及江干区一名教师:家长在孩子身上准备了录音笔,将老师批评班上一位同学的话录下来。由于录音中教师情绪激动,随即引发热议。
次日下午,区教育局召开通气会,确定,上传的音频文件内容所指基本属实,并对这位老师形成处理意见。
事情从发生到发布处理结果仅有两天,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老师,家长,学生,是什么让这三者的关系变得如此岌岌可危?
杭网议事厅本期民生恳谈,邀请杭州市教科所副所长、特级教师韩似萍,杭州饮马井巷小学老师徐岚,茅以升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吴国成,一起来关注“录音笔”事件后,如何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教育者是一个理性的人 不能让孩子为你的情绪负责
“多通信息少评价,相信对方的出发点跟我是一样的。”杭州市教科所副所长、特级教师韩似萍用一句话概括和谐的家校关系。
为什么现在家长和老师会有矛盾?关键是各自定位没找好。韩似萍说,教师和孩子是社会关系,用道德标准去维系,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家长更多的是用情感的眼光去看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职能不一样,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做过多评价。”韩似萍说。
细细听过录音,韩似萍表示,在9分多钟的录音中,音频里老师已经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虽然当面责骂的是孩子,但情绪明显已经指向家长。
“那个孩子是在为父母道歉,他已经成了老师宣泄的对象。”韩似萍说,教育者是一个理性的人,不能让孩子为你的情绪负责。
“比方家长常说‘你考了那么差,让我在同事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孩子并不明白考试成绩和面子有什么关系。韩似萍表示,让孩子认清是非并没有错,但如果是已经背离了事情本身的一味责骂,对于孩子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
批评孩子时如何控牢“火候”? 允许申诉和看看眼睛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批评才“适度”?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的徐岚老师有个常规的做法:允许孩子申诉。“如果老师批评的不对,孩子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徐岚觉得,让孩子说话,在教育过程中常被大人们忽略。
“当我不知道对孩子说的这番话,孩子心理有什么反应,我会看他们的眼睛。”徐岚常常从孩子的目光中捕捉信息,“如果有孩子眼睛中流露出‘认识到错了’,或者已经流眼泪了,我肯定会适可而止。”这种通过孩子的反应来调控情绪的方法,让徐岚老师很容易把握“火候”。
家校通不能成“事事通”
放学几点到家?作业是什么?课上做了什么小动作?曾几何时,老师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可以完完全全“曝光”在家长手机上。
家校通可以做到。在所谓的“录音笔”事件中,它成了导火索之一。
“家校通用法已经开始走偏,责任首先在学校。”韩似萍说,当下社会的节奏都喜欢“吃快餐”,在学校教育中一旦出现问题,老师就希望将孩子的问题马上传达给家长,立刻解决。“孩子没有完全靠自己改正问题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空间。”
徐岚老师表示,除了身体、情绪上出现突发状况,一般不会靠短信的方式和家长沟通。“我会先问下孩子,出现这种状况,需不需要告诉爸爸妈妈,如果他觉得可以改正,我会帮助他,暂时不告诉家长。”徐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