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军(右一)在陪同申遗专家
卓军,现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要说官职并不显赫。但是,在国内文博战线上,认识他的人都会亲切地称他一声“卓老”。
“卓老”并不老,这是大家对他业务能力和个人品行的真诚认可。自1986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卓军就与杭州的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5年来,他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杭州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带向了全国前列。
他是西湖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西湖风景名胜区自2002年启动综合保护工程,连续9年来,保护修复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也新增或扩建了一批博物馆、纪念馆,使得西湖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挖掘和展示,在西湖绝美自然景观基础上构筑起一条靓丽的文化景观带,这其中,倾注着卓军同志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2004年9月,上级决定以一年为期,筹建西湖博物馆。这一任务自然地交到了卓军身上。卓军有些傻眼,因为当时没有任何设计方案、没有一件文物展品,甚至连一个临时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有的仅仅是面对的一片草地,加上领导对来年国庆期间建成开放博物馆的高要求和高期待。
很多人认为这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卓军没有向组织讨价还价,而是顶着巨大压力义无反顾地接过这个重担,立即物色人员组建起筹建班子,迅速启动了陈列大纲、设计方案编制以及展品资料征集等工作,硬是一点一点地将这块骨头啃了下来。记得是2005年9月27日,已经在工地夜以继日地奋战了整整361天的卓军发现,按照施工单位的进展速度已经无法按时完成西博馆的陈设布展任务了。然而,当年10月1日上午,省市四套班子领导将在此出席的竣工典礼仪式是不能更改和延迟的。卓军当时急红了眼,现场下令,所有在场的泥工、水电工、油漆工、木工、设备安装工等施工布展人员全部整合集中,由他统一调度。于是,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既当指挥员、又当协调员、时不时还客串起施工员角色,终于在10月1日早晨7:30,在离竣工典礼前的一个半小时,完成所有陈设布展工作,确保了西博馆的如期精彩亮相,把这个当初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在随后举行的竣工典礼上,省市领导和市民代表对西博馆的展览格局和展陈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对于西湖,卓军似乎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热爱。他常说:“西湖的美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观上,更体现在深厚历史人文底蕴上,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和体验,并把它完整生动地展现给游客,这是我们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卓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被陈毅元帅誉为“江南活武松”的戏剧表演家盖叫天先生的故居,并将其开辟为纪念馆。然而,当时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困难,就是相关的资料和展品奇缺。为丰富展陈内容,卓军同志想尽一切,一边发动一切力量进行打听收集,一边仔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尽可能多地扩大征集范围。当他得知盖叫天京剧曲艺的传承人也是先生次子的张二鹏,而且当时就居住在杭州时,卓军当即上门拜访,争取他们对纪念馆建设的支持。当初,张先生及其家人对要不要拿出前辈留下的藏品表示犹豫,思想不是很统一。卓军学着“三顾茅庐”,一而再、再二三的反复登门拜访求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打动了张先生,促成了张先生一家慨然将157件盖老遗物和藏品全部无偿捐献给盖叫天故居纪念馆。张先生表示,相信园文部门有能力、有水平做好盖老故居的陈设开放和文物展品的保护管理工作,并将盖叫天先生的事迹更好地发扬光大。
为使张先生一家充分感受到他的诚意,无论是提取文物展品还是现场布展,卓军都亲力亲为,并充分尊重张先生意见。特别是在布展期间,文物处的同志还因生漆过敏导致手臂肿胀,臂粗如腿,但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卓军并未退缩,而是带领团队继续夜以继日的工作,最终成功完成了故居的陈设布展。在此过程中,卓军也与张先生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开放后的故居也受到了大批游客的热烈追捧,更受到上至中央有关领导以及国内广大京剧爱好者的高度赞扬,这一故居一度成为西湖景区最热门的人文景点之一。
据统计,近10年来,卓军牵头组织建设、修缮西湖景区和杭州城区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和博物馆达140多处,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杭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课堂,成为杭城青少年的重要思想教育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