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车辆经过,行走在公路边的小学生便立即稍息立正,并向过往车辆敬礼……在通往泸沽湖旅游景区的公路沿线,“见车敬礼”现象延续了近5年。据悉,这些敬礼的小学生大多数是公路沿线村小学走读生。(据7月14日《春城晚报》)
一个山村里的穷娃娃对着从城里来的黑轿车驻足敬礼,看到这一幕,先不管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看着孩子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谁会不为之动容,又怎能不触动恻隐之心?
很多媒体都极力批评这是一种“奴性”,笔者不以为然。可以试着想象,当我们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敬礼的心情和感受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的敬礼是对着国旗敬礼,对着老师敬礼,虽然基本上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可以想想,在做出敬礼的动作的时候,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叫做“奴性”的东西了吗?显然没有,那时候的敬礼是多么单纯,仅仅只是一种尊敬和尊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礼节而已。
什么是奴性,什么是落后先进,对于小学生来说真不知道从何谈起,他们怎能分辨清楚?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给“见车敬礼”行为扣上一个“奴性”的帽子,不能再用“奴性”去伤害他们。
当然,“见车敬礼”跟以前的“国旗敬礼”、“老师敬礼”还是不同的。“见车敬礼”更多的是尊重和感恩。“见车敬礼”之所以延续了5年之久,也是由于得到外界各种形式的资助,使大部分学生娃娃的读书条件越来越好。后来,该小学就自然以感恩之心相对,从此,学生娃娃见车即敬礼,以表示对这个贫困地区曾给予过的支持。这是一种感恩,一种真诚的回报。小学生不懂敬礼这种形式是否正确,是否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他们停下来给外来车辆敬礼,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甚或说是一种尊敬。
因为在他们心里有着的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对于孩子来说,“见车敬礼”完全是出于一种感恩的心,目的和出发点完全是合乎常理的。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感激之情时,大人们出了差错。这个事件要纠错,就必须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上面找问题。
一个瘦小的山娃子与一辆冷酷的黑轿车形成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做法,让车上的女客人感动得落泪,立刻下车给了这些学生娃娃每个10元钱,让他们去买文具或学习用品……”贫穷与富裕、弱者与强者,农村与城市,落后与先进等等,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落差,也能体会到贫困山区对外界支援帮助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的表达我们还是应该寻找到合适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