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7月5日披露了收视率样本户正被个别地方卫视“收买”的事实,将收视率调查的“潜规则”公之于众。但事实上,即使调查过程没有猫腻,收视率的准确性依然值得商榷,按照《齐鲁晚报》次日的报道,“人口九千多万的山东,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公司)的样本户只有800户”。
关于收视率,患有抑郁症的央视名嘴崔永元曾经说过一个很解气的句子:“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绞尽脑汁的选题,呕心沥血的摄制,最终的收视率也不见得会比粗制滥造者好多少。我估计,崔永元的抑郁症里也有收视率的“功劳”——整天被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想不通的评价体系牵着鼻子走,不郁闷才怪。
想起我曾经玩过的一款台湾游戏《电视梦工厂》,内容是给电视频道安排节目,胜利的唯一途径就是高收视率。玩这个游戏是有窍门的,放弃新闻,放弃栏目,只要从早到晚都播热门电视剧,收视率想低都难。我想,这款游戏应该就是台湾电视业的真实写照。而近年来通过电视大红大紫的台湾文人蔡康永则干脆说:“想从电视里学东西?拜托,赶紧关掉电视。”
电视是画面第一的,而画面则是冲击力第一的。深度的思考,永远敌不过感官的刺激。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电视台里收视率最高的,往往都是情节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但即使是电视剧,收视率与剧集水准也未必能保持一致。近年来香港TVB的自制剧一直保持在低水准线上,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黄金时期相距甚远。而难得出几部口碑不错的剧集,收视却又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收视群体的问题——在香港,喜欢大团圆结局、按部就班剧情的“师奶”们,才是收视率的最大贡献者。
由此可见,就算收视率的调查完全真实可信,它对电视业的发展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