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生活化情境 引导哲理性思考
点评人: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曜君(浙江省特级教师)
201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语文味并重的原则,突出了能力考查的重心,考试指向保持平稳,在题型的“变”与“不变”中彰显了语文试卷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
一、凸显生活化情境
试卷首次采用了“新闻概括”和“语言得体”两种新题型,两题都具有杭州地域文化和地方生活特色。“新闻概括题”以杭州美化建筑工地围墙、赋予其文化内涵为主题,要求考生阅读新闻材料后用一句话概括。“语言得体”题以众所周知的杭州禁烟、控烟为背景,提供“汽车站一老年男子吸烟”的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劝说。两个语言运用题都采用“当下”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生活、关心社会现象、感受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杭州、保护环境的意识。
整份考卷随处散发着生活气息。试卷在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选用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我国南方近期洪涝灾害、医院“先诊疗后结算”的先进服务模式等生活材料。散文阅读文章以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为主题,切合学生生活,易于学生阅读,散发出的“深沉父爱”会弥漫学生的心灵空间。科普文阅读文章以“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的设想为说明对象,阅读时学生自然会结合年初的西南大旱而引发学生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一话题的沉重思考。
二、引导哲理性思考
从考卷选择的材料看,更多地触发学生进行哲理性思考,是今年试卷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文言文材料选用了明代宋濂的《尊卢沙》一文,刻画了一个没有真才实学而欺世盗名、最终自取其辱的“好夸言”者形象,辛辣嘲讽的语言中,考生自然能体悟到为人的道理。“古诗鉴赏”选用元好问的七言绝句《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人以“借花说理”的方式教育子女做人不能轻浮,而要注重蕴积。考生在这种“赋诗说教”的独特形式中,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产生深刻的人生思考。
作文以“成长路上无捷径”为题。该作文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延续。作文题既具有写作内容的广泛性,顾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水平,留有广阔的选材、立意空间,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较深层面上关注生活、反思成长、思考人生。作文创作主要审察学生能否准确运用自己对生活、对人物、对情感的理解来表达作文材料的主题。
三、倡导深入式阅读
散文阅读材料《父亲是一条鱼》,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深沉的父爱,着力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文章较为感性,情感浓厚,考生阅读没有障碍。不过,试题指向均较深入,考生答题时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作深入式周密思考:既要留意表层的意思,也要挖掘深度的意蕴;既要关注外在的方法,也要体味内在的旨义;既要分析情节材料,也要归纳人物特点。科普文阅读材料《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考查指向同样如此,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设想,理性的说明中阐释了“人力改变环境”的观点,在考题的设计上,分别考查分析写法、理解文意、要点概括等能力,这都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后才能作答。
文言文阅读的简答题,要求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要对“尊卢沙”“这类人物”作出评价;古诗鉴赏也要求考生充分理解诗意,并对诗歌表现方法进行深入式赏析。
应该说,2010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将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就今后的语文教学定位和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底蕴提出了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