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90年代各地推进经济发展,首先想解决的便是道路运输问题。现在,道路运输已然不成问题,而随之延伸出来的优美发展环境,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路径,已不仅仅是过去单纯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良好完善的环境配套建设成为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今年1-5月,余杭经济开发区已实现小林港河道工程、天荷公园工程等4个续建工程竣工,2个道路工程在建,以上6个工程涉及总投资6000余万元。
道路要增加质量更要抓
从临平城区出发进入余杭经济开发区,园内北沙路、荷禹路、星河路皆是路幅30米、40米以上,行驶在发达的交通路网上,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心情不禁变得愉悦。
曾有一位客商这样评价余杭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建设:即使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余杭经济开发区的交通路网、景观环境也是一流的。
近年来,开发区共新建了荷禹路、五洲路、昌达路、北沙路、振兴路、宏达路、兴中路、兴国路等24条道路共计约35公里。与此同时,绿化、路灯、交通设施、综合管线等配套工程亦同步得到推进,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成效明显。目前,余杭经济开发区新区“五纵五横”道路主框架和支路建设全部完成,其中主干道全部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建设,新区规划布局合理,绿化植被丰富,环境优美,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和企业运输,路更畅了。同时,开发区还花大力气做好水的文章,实施了长生港、金家角河、叶家桥港、小林港、木省港等新开河和河道整治共计15公里,河道及道路两侧绿化200多万平方米,景更美了。
在注重通车道路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开发区不断在工程质量上下功夫,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余杭经济开发区工程处处长黄强炜说,开发区上下对质量有一个特别的要求:新建道路必须做到三年无小修,五年无大修。
从设计阶段开始,设计单位的图纸,除第三方正常的图审外,建设单位需再进行3次以上的审查,其中一次是工程处全体人员的联合审查,主要从美观性、经济性、工艺性并结合工程特点,降低道路纵坡,优化道路结构,减少设计变更。招投标阶段,凡超过500万项目均进行两编一审,防止出现漏算、漏项等投资增加情况。施工阶段,从原材料供应、试验检测等手段,特别是双桥车碾压不起弹簧作为塘渣路基检测保准,充分有效地保证了道路的质量。
同时,余杭经济开发区注重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组织工程管理人员到周边先进地区学习、观摩,邀请设计人员等开展技术理论研修班,探讨交流工程实践中碰到的难点与重点,做到问题不拖、学以致用。余杭经济开发区还与区财政局、检察院、交易中心专门研究并联合发文,从设计、招投标代理、招标、监理、施工、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规范,严格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干净做事。
“三分建七分管” 后期管理更尽责
都说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基础设施建好了,管理必须随之跟上。
事实上,管理似乎比建设难得多。在如今建设工地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工程重车川流不息,如果管理不尽责,一条道路不用多久就得重修,既妨碍市民出行,又浪费了政府资源。
有一个值得开发区人“得意”的事:几乎每个来到余杭经济开发区参观、意向投资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非常干净、整洁。家住余杭经济开发区乾元社区的小李,每天上下班都要驾车穿过北沙路,他觉得开发区这几年变得越来越干净。
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严格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要求开展的。在开发区51平方公里规划红线范围内共有各类建设工地70多个,平均大概每隔两三百米就有一个建设工地。这么多的建设工地,园区既做到项目快速推进,又做到道路干净整洁,这的确有一套“秘诀”。
自2008年初,余杭经济开发区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将市容环卫管理、绿化养护和市政维护等城市管理事务性作业推向公共交易市场,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形成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
截至2012年5月底,开发区通过招投标进行市场化保洁的道路有310余万平方米,实现道路保洁全覆盖。城区路面实行全域、全时、常态化保洁,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严格实行生活垃圾密闭运输,做到及时清运,推进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处置。开发区对外公开发包绿地养护面积141万平方米,实现园林绿化养护全覆盖。与此同时,开发区的市政养护服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进行延伸,道路附属的路面、人行道、花坛、侧石、伸缩缝、桥梁、扶手、交通隔离栏、围墙等全部纳入市政巡查和养护内容。
通过以上城市管理的举措,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2012年一季度,开发区内富有特色的樱花景观大道——荷禹路在参加杭州市绿化景观(道路类)“双最”评比活动中,在参选的87条道路绿地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成为全区首次获得“双最”评选第一名的道路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