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换个角度看西湖④ 从“造园”到“营城” 紫金港科技城“小块头”里藏着“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0-11-27 16:36:09 Fri  来源:杭州网

在紫金港科技城,不管是一条街,还是一个小园区,都有很多高新企业扎堆。一个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可能就隐藏着某个行业专家主导的产值超10亿的高新企业,酝酿着一个产业发展的高潮。

背靠着杭州创新创业绕不开的两大体系,阿里系和浙大系,一个个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发芽......很多从这里成长的项目,都已经枝繁叶茂。

其实,仔细算起来紫金港科技城才不过两岁多,算是一座“新城”。年轻的紫金港科技城为何发展迅猛?究其原因,是紫金港科技城“营城”的跨越式发展模式。

紫金港科技城的起点很高。2017年开建之初,西湖区对于它的定位就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龙头。2018年2月28日正式挂牌,经过两年多的蓬勃生长,产业新城集聚效应已显现。

西湖大学、阿里云计算产业园落户,菜鸟供应链金融、每日互动(个推)等企业入驻,紫金港科技城形成了创新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聪明大脑”带动经济变革

2019年,科技城实现税收14.9亿元、集聚规上企业122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6.2亿元,分别比两年前科技城启动建设时增长了26%、72%和25%。先后入选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数据背后,是紫金港科技城快人一步的产业布局。今年6月8日,紫金港科技城推出2.0版建设方案,再一次明确未来发展的新蓝图,定下深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产业,高质量擘画“双城驱动”新蓝图。

“这里的区位环境优越,坐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西湖大学,为科技城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主任马定忠说。未来的紫金港科技城,以与浙江大学共同打造的紫金众创小镇为主要载体,聚焦脑机智能、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高水平打造紫金港科技城;依托西湖大学建设“西湖大学”城,对标剑桥、斯坦福等世界知名大学城,将高等教育、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载体等紧密结合,高标准谋划“西湖大学”城。

“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在紫金港科技城不断实践着。

浙大的老师学生带着科技成果走出学校,落地紫金港科技城,变成一个个公司。目前在紫金港科技城里,跟浙大有关联的重点企业就有53家。

以浙大鸣泉为例,一家以浙江大学为技术依托,以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企业,被视为紫金港科技城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

这家120个人的“小体量”的科研型公司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去年的总产值有8个亿。这其中,52名科研人员的“造血”能力不可忽视。

“我们公司承担着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5项,有相关领域尖端技术人才20多人,与浙江大学共建工程硕士站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企业发展的硬道理,首先是要打造自己研发这块核心,把它做好。截止11月11日,有34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浙大鸣泉相关负责人介绍,“19年和20年我们又研发出多种产品,今年会有四个新产品推出。”

“今年前半年受疫情影响,出口单量下降,好在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雪中送炭,减免了三个月房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浙大鸣泉相关负责人说,而随着这些“聪明大脑”研发的产品上市,疫情带来的冲击将会慢慢趋缓。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全产业链,实现区校企合作多赢,今年8月,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推出《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的政策意见》产业政策在“亲清在线”上线。

首条上线的便是人才企业项目补助政策。经评定为紫金港科技城A、B、C、D、E类人才单位的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启动资金;同时按三年给予实际研发投入和办公用房租赁金额50%的补助。

腾出空间 转型升级再造创新优势

与数字经济一道,智能制造也是科技城的核心主导产业之一。

2007年,周建文带着7个人的团队来到西湖,创建了杭州丰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做石油行业专用仪器仪表。13年后,这家从事石油勘测的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

“我们现在技术上也做了一个升级,原来是要等打完井,再把仪器放下去测,现在可以做到,边打边测,还可以调整钻头。”丰禾石油总经理周建文介绍。

“以前打完井再测,测一口井需要3天左右,钻井队停在那个地方等,基本上一天的消耗量是700万元,时间节省3天,就可以为客户省下2100万。”周建文告诉记者。

得益于企业自身的转型,产品的不断迭代,尽管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丰禾石油的营收实现了逆势增长。

企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空间。“2010年的时候,这里还叫西湖科技园,丰禾拿到了一块地,建了现在的公司。”周建文说,“这几年公司发展的很快,我们产品又快放不下了,接下来还得继续扩张。”

面对企业发展物理空间受限的困扰,马定忠表示,紫金港科技城有64宗地,其中6宗外立面整治,还有58宗地,共181万方。我们想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这58宗地通过“轮作”的方式拆平重建。

“轮作”是常用于农业的一种概念,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科技城腾出空间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先改造一部分,等这部分好了搬进去之后再改造后面的,这样既不影响企业的入驻,也能顺利完成改造。”马定忠介绍,改造后建筑体量从现有的181万方提高到327万方,可喜的是地下还能增加142万方的地下面积。

此外,科技城还将加快做地出地和产业项目招引、创新人才引进等工作,完成西湖大学、阿里云总部、云谷学校、天堂镓谷、每日互动(个推)、蘑菇街、二更等项目,全力推进“西湖大学”城66万方产学研接产基地的落地和建设。

产业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再添“养料”

企业在自发技术创新,科技城也在政策上不断迭代革新。“与其说是招商,不如说是选商。我们这里是科创之城,招引的是成熟型企业,也可以是成长型企业。”马定忠在很多场合如是说。

事实上,在紫金港科技城这片创业热土上,其创业导向一直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这也是符合西湖区提出来的高效经济发展的定位。

比如以阿里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个推是上市企业,以丰禾石油、永创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业,还有西湖区布局多年的生命健康产业,迪安诊断、艾康生物等等。

而这些产业未来也将以小微园形式不断延伸完善,最后星星点点的小微园串珠成链,构建起“特色产业微园—特色产业链—特色小镇”产业生态体系。

提出“选商”的概念,紫金港科技城是有底气的。

西湖区的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紫金港科技城现有的制造业基础以及西湖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团队,这些都是紫金港科技城升级的沃土。

在今年8月28日,紫金港科技城发布了最新产业政策,为招强引大再添“筹码”

“紫金港科技城的产业政策,是目前西湖区最好的政策,我们现在把区里的人才政策、科技政策、财政这方面的政策都整合在我们这里,与城西科创大走廊以及省、市、区相关政策等互为补充。”马定忠介绍,“招引企业时,如果它税收达到一定规模,以税收规模来测算给予一定的房租补贴和人才补助。”

此外,在配套设施方面,科技城将会尽快落实地铁14号线进入西科园,4号线延伸段进入云谷区块并接入西站,建设方山绿芯公园、云创路生态文化长廊等生态廊道及河道整治提升,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生活配套。

作者:记者 颉月娇 通讯员 王烨  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