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有奖金!杭州文化消费平台向全市公开征集名称和标识
发布时间:2018-01-08 09:42:42 Mon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一座城市的居民幸福感息息相关。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7年2月,杭州市成功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日前,杭州文化消费平台微信公众号“杭州文化消费”正式上线,首届文化消费体验周也同步启动。

眼下,杭州文化消费平台需要社会大众的集思广益,期待一个响亮的名字和一个醒目的标识。即日起,杭州市文广新局向公众发布“英雄帖”,为杭州文化消费平台诚意征集名称和标识。只要创意有内涵,设计够吸睛,3000元现金大奖等你一“名”惊人!

杭州人文化热情在高涨,文化消费在升级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杭州文化消费平台微信公众号“杭州文化消费”(暂名)正式上线。眼下,这个平台已形成线上获取文化资讯、线上购票、线下消费体验,并利用用户消费大数据,精准提供文化产品,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促进市民文化消费活动。

同步启动的首届文化消费体验周,使广大市民享受到了创新举措下的便利和实惠。9元看电影,49元看《天鹅湖》,69元看《宋城千古情》……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活动,如同初冬乍寒中的一簇簇热火,点燃了杭州市民的文艺之心。短短一周的时间里,首届文化消费体验周抢票活动推出的惠民票几乎全部告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热门演出更是一开票就被瞬间“秒空”。

由此可见,杭州市民很享受这道风雅而实惠的“文化大餐”,并自觉加入到了文化消费大军中来。与此同时,各类文化活动及文艺精品也真正走近了群众。

期待最符合杭州文化气质的名字和LOGO

惠民文化活动办得风生水起,直接受惠群众越来越多,文化消费氛围越来越浓。这一切,都得益于杭州市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下一阶段,杭州将充分把握“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机遇,激发居民的文化消费,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探索中努力创造有标志性意义的“杭州模式”和“杭州经验”,力争在文化消费方面成为全国的示范和标杆城市。

2018年,新的纪元,新的征程。杭州文化消费平台,期待用崭新的名称和标识来打造一张更具特色的城市名片。那么,一个怎样的名字,最符合杭州特有的文化气质呢?一个怎样的图案,才能勾勒出杭州别样的文化轮廓呢?

现在,打开你的脑洞,放飞你的创意,我们等待你的智慧和才华。在所有征集到的作品里,我们将选出最合适的名称和标识,成为杭州文化消费平台最闪亮的“名牌”。


【活动细则】

一、征集内容

“杭州文化消费”微信公众号名称及图案。

关于杭州文化消费平台的构架和内容可关注“杭州文化消费”(暂名)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二、征集要求

1.应征作品可以由名称和图案组成,也可以是单独的名称或图案。名称和图案要求有文化内涵,能突出杭州文化消费特色。

2. 名称独特新颖、大气易记、朗朗上口,具有互联网时代特点。

3. 图案清晰、明快、简洁,色彩搭配适当、醒目,图案、文字、符号等组合协调统一,便于识别和记忆,视觉冲击力强,易于推广传播。

4. 应征作品须附上创意文案说明,创意文案要求简明、扼要。

5. 设计稿要求工整清晰、色彩鲜明,须提供效果图(可手画、电脑打印),能修改、排版和印刷,注明标准色。

6. 所有参与应征提交的作品均不退还,请应征者自留底稿。

三、参与方式

1.微信通道:关注“杭州文化消费”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文化指南 - 名称和标识征集”,即可完成报名征集。

2.邮寄信函,信封上请注明“文化消费名称或图案”字样。投稿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A座805室,冯先生收,联系电话:85257928。

3.电子邮件:hzwhxf805 @163.com。

信件和电邮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

四、起止时间

本次有奖征集活动从即日起至2018年2月28日。

五、评选办法和奖项设置

名称和图案将评审小组评选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先由评审小组成员初选,列出候选名称和图案,然后网络投票,最后综合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情况选出名称和图案。

奖项按名称和图案分别设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500元。

六、权属说明

1.应征者应当保证其提交的应征作品为独立完成的原创作品,同时未曾授权他人对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发表、使用或开发,且最终使用人在使用该设计方案的任何一部分时,免受第三方提出的侵犯其专利权、商标权或工业设计权等的起诉。否则,一切责任由原创作者自负。

2.征集作品一旦选用,即拥有该作品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使用权和发布权等,有权对设计作品进行修改、组合和应用;设计者不得再向其他任何地方使用该设计作品。

作者:通讯员 孙立波 记者 郑维维  编辑: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