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凯旋 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7-08-17 11:42:03 Thu  来源:杭州网

    

宋柏杉分享两年援马经历

    杭州网讯 “子弹飞、爆炸声、生离死别……”这些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情节从 “白衣天使们”的口中娓娓道来,会让人震惊不已。15日上午,圆满完成两年援外医疗任务的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面对杭城的众多媒体,他们回忆起了两年的驻马时光。

    印象最深的一次医疗救援情景重现

    “这两年里,哪次医疗救援让你印象最深?”有记者提问。

    “作为外科医生,其实早已见惯血肉模糊,生离死别,但有一次救援后我心情异常沉重,彻夜难眠。” 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说。

    2015年11月20日,队员们亲历人生第一次恐袭。上午7点不到,巴马科丽笙酒店发生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冲进丽笙酒店,对住客和员工扫射,劫持人质,其中3名中国铁路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失联。

    收到消息后,宋柏杉立即通知队员做好接诊大批伤员救治准备。中午10点多,医疗队接到大使馆指令,组建救援小组赶赴到离现场仅500米的安置中心。直到下午,宋柏杉和另外一名外科医生才在太平间里找到了失联的3名同胞的遗体。晚上9点,医疗队两位队员完成救援工作安全返回医疗队驻地。

    三天后,宋柏杉和另外两个外科医生为中方遇难者缝合了遗体上的弹孔,并做好冷冻存放等善后事宜。

    就在回国前一个月不到,离中国医疗队驻地只有5公里的某度假村遭到恐袭。队长宋柏杉获悉消息后,在第一时间率领中国医疗队的专家们前往支援。

    在众多伤员中,有一位马里军人左臂、左腿都被枪弹打穿,血流不止,生命垂危。宋柏杉等专家在不到10分钟内到岗并开始进行手术准备。患者属于贯通伤且伴有开放性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伤口内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严重,手术难度极大。中国医疗队的专家们用了7个多小时完成手术。

    两年身处异国他乡 最困难的事情

    一个个和死神搏斗的故事仿佛带现场的记者们穿越到了那片西非大地。“在马里,最需要克服的困难,你们觉得是什么?”一位记者问道。

    “医疗队是在2015年7月,顺利到达马里医院的。” 宋柏杉说,工作初期,语言成了最大的障碍。所在的医院虽地处马里首都巴马科,但病人多数是讲当地“邦巴拉语”,培训时所学的法语一时有点“水土不服”。“那些动词换了个‘马甲’,就不认识了。”宋柏杉和队员们互相调侃。

    但工作不等人,队员们发明了“法语+英语+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同时请专业翻译“救场”,保证了问诊、开处方等治疗环节顺利进行。慢慢地,和当地人间沟通变得顺畅起来,这让马里医院的同事们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没有手术材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马里当地医院实行医药彻底分家制度,患者需由医生开出手术所需材料,如手套、针、线等,自己买齐带入手术室。这让宋柏杉很不适应。

    为了克服难题,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多次沟通,征得同意后,并与中国药材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在马里建立起了稳定的医疗耗材供销渠道。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让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受益。

    据统计,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在马里医院工作期间,为马里百姓和马里华人华侨提供17万余次医疗服务。 7月18日,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在马里国家疾控中心部长办公处接受马里共和国卫生和公共医疗部长桑巴·乌斯马内·索代表马里总统的授勋。宋柏杉获得马里国家骑士勋章,28名医疗人员获得马里卫生骑士勋章,2名厨师获得马里雄狮勋章。

作者:记者 杨威 通讯员 牛方正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