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中国计量大学支教团十年如一赴贵州梭戛支教
发布时间:2017-08-04 15:16:07 Fri  来源:杭州网

    2008年暑期,中国计量大学贵州梭戛支教团第一次来到长角苗的故乡——贵州省六枝特区梭戛乡,他们走进了陇戛逸夫小学低矮的砖瓦房,在简陋的教室里,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讲述了大山外面的丰富世界。

    从杭州到梭戛,是1860公里,是33小时车程,是一条无数爱心翻山越岭开辟的道路。每年夏天,一群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大学生,如约而至,到2017年,他们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时光。

    十年,能够改变什么?

    “给那里的孩子带来改变其实很难说,但是一群人一起干一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更多的还是影响了自己。”14年的队长沈维说,改变不仅在一瞬,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批孩子并施以援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十年来,围绕着爱心支教的主旋律,这批大学生开展了民生调研、医疗服务、东西部学校交流、校图书室建设等活动,先后有150名成员加入其中,他们捐赠的各类图书累计余1.5万册,筹集善款累计余2.8万元,关爱留守儿童5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550天。正如梭戛乡副乡长江胜芳女士所言,梭戛已然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2017年7月9日,K1271次列车载着22名第十年支教故事的讲述者,缓缓开往贵州六枝。这些“小老师”们,从起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游刃有余,用他们的课堂为学生打造了一次难忘的旅程。孩子们遨游在复杂而神秘的数学王国,行走在蕴藏着大好河山的世界地图上,用音符和色彩构建城堡,凭肢体和力量开拓天地,纵身于浩瀚无穷的宇宙……除了固定的基础课程,同学们还开设了羽毛球、乒乓球、舞蹈、绘画、魔方等9门丰富多彩的特色课,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在这个特殊的十周年,中国计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陇戛逸夫小学举行,爱心图书室正式建立,由募捐所得购置的500套校服被分发给学生。十年来的努力在这一天有了显著的成果,并受到了多方关注和报道。一粒支教团曾播撒的“走出大山”的种子,在今年高考结束的准大学生杨琼心中,已经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她在挂牌仪式上说:“支教老师们就像一只大手,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让我看清了远方,坚定了前进的方向。”

    支教团不仅在十年如一日地支援乡村教育,也在关注着当地人的生活。在未通自来水的梭戛,日援饮水的项目供水还不稳定,为响应“五水共治”的口号,他们准备了有关节水的海报张贴在村委会宣传栏,希望借此增强当地村民对水资源的珍视。作为少数民族,这些“长角苗”有自己的语言和服饰,外人很难知晓。为了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支教老师们课余在乡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梭戛乡的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了解了长角苗族的民俗文化。

    尽管现实的阻力重重,这里的孩子对学业却异常坚持。家访过程中,支教老师们就在二年级学生王羽家的墙壁上看到了“学习是灯,努力是油,要等灯亮,必须加油”的座右铭。他们感受过生活中太多的苦涩,单薄的双肩扛起了太多的责任,他们的乖巧懂事让人更觉心酸。他们不懂“留守儿童”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明白远在他乡的父母的苦累,像是巢里的雏鹰,安静地守着一隅,翘首望着遥飞的大雁四季后的归巢。

    短短的十五天里,孩子们通过视频和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同学进行了“隔山隔水谢谢你”的对接活动,用画笔描绘了送给外出打工的父母的“家园”,在趣味运动会上齐心协力挥洒汗水,在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展现风采,他们的表现,是对这些远道而来的爱最诚挚的回馈。

    就像孩子们稚嫩的嗓音唱的那样:“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支教老师们也非常珍惜这些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岁月。在他们的努力下,梦想的积木仍在搭建,十年的故事,等待续写。

作者:记者 徐文杰 通讯员 王诗印 朱叶丹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