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厉害!他们的作品去联合国啦
发布时间:2017-06-05 14:01:12 Mon  来源:杭州网

同时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是否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场景,小朋友靠着沙发低头玩着手机或IPAD,充耳不闻身边老人的絮絮叨叨,最后嘟囔一声:“爷爷(奶奶)真啰嗦!”这就是中国家庭代际沟通障碍的写照。

今天长江实验小学体育公园校区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跨代美术实验课,就是研究怎么样用创新美术的手法来解决跨代之间的隔阂,实验对象是下城区东新街道富春园社区一群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大概7、8岁的一年级小朋友,实验者是2名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学者和20名杭师大美术教育系的师生们,金发老外、银发长者、乌发少年、黄毛小儿,头发成了各自年龄和身份的代名词。

和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课不同,老人、小朋友和大学生们都在一起听课,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以前也不认识,被任意分成了五组,主题可以自由发挥,每一组都给自己设定了不同的作品主题,“龙舟”、“鸟巢”、“中式服装”、“接龙”、“给动物们过端午”,多少都跟中国传统文化沾上边。

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激发了这些爷爷奶奶的创作欲望,对美术零接触的他们竟然做的格外认真,有的在IPAD上一笔一画认真临摹着,有的拿着粘土反复揉捏,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作品。

不一会儿,龙舟模型、明信片接的长龙、粘土做的中山装和旗袍、报纸和树叶做的鸟巢等等纷纷出炉,每一组的作品都是那么创意十足,却又充满童趣。

老人们也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69岁的郭桂芝展示了她的超轻黏土作品——形状各异的“饺子”拼盘,有开口饺、麦穗饺、木鱼饺,还有大家见都没见过的“四季饺”,一只饺子上面有木耳、玉米等四种颜色不同的时令食材,代表着春夏秋冬,既美观又营养。

如果说郭阿姨展示的是传统手艺人的智慧的话,杨兴德老人分享的就是老底子人与现代人截然不同的,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举着自己的画告诉大家:在他的记忆里端午节就是一把蒲扇,小时候在诸暨农村生活,当麦子成熟后,当地人就会把麦秆编成一把扇子,巧手的姑娘儿就会在扇子的中央绣上图案,想让心仪的小伙子知道她的感情,就在端午节那天把扇子送给心上人。

当问到小朋友们的感受,大部分的小朋友说和爷爷奶奶一起做作品很开心,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他被感动了,因为爷爷奶奶做作品时的态度很认真,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匠人精神吧!把前人的智慧、优良的传统和做人做事的态度通过长辈传承给下一代,这是我们这次美术课的中心思想——为传承而创新,是中澳教育学者共同推动的教育理念,正如杭师大的胡俊教授说的,艺术是不分年龄的,通过艺术的接触能有效的减少代沟隔阂,而在这一教一学的过程中也能传承文化和生活智慧。

最后的消息很劲爆,来自MONASH大学的博尔克教授说她要把大家的作品带到澳洲保存,将来还有可能去联合国所属的世界艺术教育联盟进行巡回展出。

作者:通讯员 谢颍 唐燕  编辑: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