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浙江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力度更上一层楼“经侦安防进社区”
发布时间:2017-05-15 15:01:41 Mon  来源:杭州网

 5月15日,以“与民同心 为您守护”为主题的浙江省暨杭州市“5·15”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经侦安防进社区”活动在杭州举行。

浙江省和杭州市公安机关联合14家省级有关部门举办此次活动,通过精彩的文艺节目和现场问答和现场咨询等形式,揭露常见经济犯罪手法,展示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和护航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取得的突出战果,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工作。

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行政、经济监管部门的积极协助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重拳出击,以“猎狐”行动、打击地下钱庄、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打击传销、打击侵权假冒“云剑行动”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打击经济犯罪。

2016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经济类案件44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80余亿元。

今年 一季度,全省公安经侦部门破案7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00多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和全体民警戮力奋战,奋勇争先,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猎狐2016”行动从35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119名,取得综合绩效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打击地下钱庄专项行动综合绩效居全国第二。

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成绩居全国第三。

当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诱发经济犯罪、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呈现经济犯罪数量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经济犯罪手段与经济管理创新同步变化,经济犯罪领域与经济活动领域同步拓展的态势。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犯罪形势和经济犯罪造成的巨大危害,全社会共同开展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已刻不容缓。人民群众面对当前各种所谓金融创新、一夜暴富、高回报投资理财的诱惑,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各种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所谓“高回报”保持高度警惕,面对诱惑多一份清醒,面对侵害多一分自我保护。

企业等市场主体在企业发展中增强法律意识,坚持合法经营、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全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既严防企业内部发生经济犯罪行为,又严防自身遭受经济违法犯罪侵害。

“光打不防等于白忙”。近期,网络传销违法犯罪,尤其是以“微商”“金融互助”“旅游互助”“众筹创业”“爱心慈善”“虚拟货币”等创新项目为名义实施的新型网络传销违法犯罪活动有愈演愈烈趋势,社会广泛关注,焦点问题不断。

从各类经济犯罪发案情况看,全省发案最多的为扰乱市场秩序、金融诈骗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等三类案件。

具体表现是:

非法集资风险爆发

浙江省非法集资犯罪整体呈现传统非法集资高位震荡,新型非法集资“异军突起”的态势,并表现出“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关联向发散”的演化特征。以互联网金融概念出现的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实施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经济犯罪,存在资金和信息流动快、涉及面广、隐蔽性强、调查取证难等情况。依托网络开展主要业务的一些贵金属交易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不同程度存在违规操作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涉企金融风险凸显

浙江省企业或个人之间相互担保、联保的情况普遍,民间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交织,众多企业因资金链、担保链而牵连其中,一旦某个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整个担保圈内的企业受到影响。有的非常具有发展前景、效益良好的正常生产企业也因连带责任而债务缠身,面临倒闭。由此也导致因资金链、担保链“两链”问题引发的经济犯罪案事件高发。一些地区逃废债情况突出,严重破坏社会诚信,影响金融稳定。

类金融企业风险集中

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理财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存在非法集资、违法高利放贷、利用关联担保骗取银行贷款、违规经营票据贴现业务等问题,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配资业务存在较大隐患。

各类“配资公司”、“网络配资平台”众多,成为民间资本活动的新动向。而随着今年以来的股市波动,民间配资风险凸显,不仅产生大量的民事纠纷,还引发操纵证券期货市场、非法经营、非法集资以及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

 地下钱庄暗流涌动

由于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专业市场众多,进出口贸易和资金流动活跃,地下钱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突出,并与腐败、暴恐等犯罪活动互相交织。经济犯罪直接侵害人民群众、企业的“真金白银”,经侦工作与国家、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相对于当前主流化的经济犯罪形势,仅靠公安机关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行业主管部门能守土有责,切实担负起狙击经济犯罪前置防线的职责。

相关社会组织能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独特作用,积极构筑经济犯罪社会化防控体系。广大人民群众能积极检举揭发各类经济犯罪,在全社会形成“经济犯罪,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  

 

作者:通讯员  陈谊  编辑: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