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私藏大方“交公” 数年来捐赠珍贵历史文物百余件
其实对于杭州历史文化的贡献,丁云川还有十分令人敬佩的一点,那就是——数年来他坚持将自己的私人收藏捐出来,与大众分享。
丁云川热爱文物来源于家庭熏陶和教诲。有一次,丁云川父亲带着他来到杭州佑圣观路梅花碑,看见路边一块石碑,丁老先生用手绢轻轻拭去古石碑上的尘埃对儿子说:“这石碑上的梅石图是明朝著名画家蓝瑛和孙合作的名画,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特地到杭州来观赏这块梅石碑,你看,碑上还有乾隆的题诗呢!”丁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对文物的热爱,无疑对少年丁云川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他日后挚爱杭州的历史文化、守望古都的文化和遗产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丁云川的家里就收藏着一块清代的“辟火碑”。当时曾有人愿意出资收购,丁云川婉拒出售,说这块辟火碑是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保存在杭州。为此,丁云川决定向社会无偿捐赠,将古碑送交杭州碑林文物保护所收藏保管。经专家鉴定,此古碑为国内唯一的辟火图碑。这是丁云川第一次向社会捐赠文物。
2005年杭州市筹建西湖博物馆,筹建部门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有关西湖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收藏。此时丁云川又毫不犹豫地将家藏的有关西湖的书籍、字画、碑拓、楹联、古塔砖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杭州西湖博物馆。
丁云川说:“这些年我捐出去的东西大大小小总有几百件,杭州城里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档案馆几乎都有我捐出去的东西,有朋友给我算账,说我捐出的东西毛估估有上百万。具体价值有多少我弄不灵清,因为我的收藏都是自己喜欢,从来不卖的,所以市场行情我不大清楚。”
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年,丁云川手上的文物从没有一件是卖出去的。他说有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觉得很对:文物一件是一件,放在家里不值钱,只有为社会所用,才能显示它的价值。“表面看我这个人很随和,但我内心是很坚持的,不随波逐流,尤其不会被这个‘利’字迷惑。”
2007年,丁云川被评为杭州市的十大平民英雄,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执著和无私奉献。
关注城市规划建设 取他山之石为杭州交通难题提建议
从个人兴趣出发,丁云川喜欢研究历史;站在一个杭州热心市民的立场上,丁云川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杭州的城市发展。
2010年,杭州市曾经规划过一条宝石山隧道——因为西湖的阻隔,从城西到城南基本上都要走一个“7”字形,先往市中心方向走,再往南面拐——规划想在宝石山下挖个隧道,从曙光路进入,从凤起路开出,将宝石山下的山体打通。
消息一出来,丁云川就开始担忧了:“西湖边上的山是不能动的,这和别的山不同,不仅景观会受到影响,安全等因素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对沿湖环山的文物建筑都会产生影响,绝对不是一个上策!”
于是丁先生马上联系了自己所在的杭州历史学会和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认可。最终,这个方案没有付诸施行。
这些年来,对于杭州的“交通两难”问题,丁云川也没有袖手旁观,他认为应该从管理方面来考虑,而不是去动西湖的脑筋。
“我去过广州、厦门,那里的交通状况相对比较好,我注意到他们在主干线上基本上不设置红绿灯,行人和自行车过马路一律走天桥,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是个好办法。我还去过新加坡,他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仅公交线路就有280多条,很方便,私家车自然就少了。”
丁云川还给我们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有一年我在新加坡,还是早上很早的时候,我到马路上转悠,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斑马线前面等红灯。当时大街上一辆车都没有,我就问她,为什么不过去。她就很认真地告诉我,在她们的国家,如果因为闯红灯除了车祸,是不会获得赔偿的,而一旦是因为机动车闯红灯而出的事故,将会被处以十分严厉的惩罚。这样也促使大家去遵守交通规则。”
“我还知道,在泰国、台湾等地也是这样,用高额罚款来规范行人,闯一个红灯2000元,这是很有效的办法。”丁云川认为,在缓解交通难题的过程中,除了车辆,行人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身素质,双管齐下,才能水到渠成。
【后记】丁云川出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家庭,因为这层关系,直至1984年他才得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对于共产党的感情始终流露于言语之间。
丁云川说,79年中美建交后,远在美国的大伯父回杭探望他们时,提到家中已经有三辆轿车、一台电脑,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脑,他的一儿一女也分别购置了小轿车,这短短30年,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是共产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丁云川家里六口人,他、老婆、儿子、女儿、儿媳、女婿,有四个都是共产党员。他说:“我一直都用党员的要求在要求自己和家人:做人要正派、做事要认真、说话要诚恳、生活要艰苦、工作要敬业、对社会要感恩,我总觉得这么去做了,就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