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杭网原创>>原创新闻
浙大城院“私塾先生”杨海锋推新课堂:清晨到校园里诵读吧!

2011-04-14 17:48    杭州网

 
同学们围成一圈,在晨风细雨中诵读。

 
杨海锋老师自制的海报,对喜欢读经典的同学发出邀请。
 
杭州网讯 4月的清晨,毛毛细雨打在身上,有种温暖的湿润。6点45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校园的草坪中,传来朗朗诵读声。
从《大学》、《论语》、《老子》,到《诗经》、唐诗宋词,30多位诵读者各手执一纸书卷,上面密密麻麻码着的,是浓缩的几千年中华文化。
半个小时后,晨间诵读结束,大家礼貌地收起纸张,相互道别后,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晨读后,有学生在杨老师发的倡议书下这样写道:春雨迷蒙,河畔柳绿,看见一群人在雨中吟诵经典,很有那种温暖的感觉,忽然发现已经把自己丢了很久了。
杨海锋老师是这次晨读活动的发起者,在城市学院,他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一个已经开办了半年多的国学公益私塾——“生生学堂”。从2、3岁的幼儿到年逾古稀的老人,每个周六上午,大家都会相聚在一起,抑扬顿挫地诵读2个小时。
虽然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可多年来,杨海锋一直致力于倡导大学人文精神,践行与推广国学思想。这场晨读,是杨海锋老师发起的又一个诵读经典的活动,取名“日新”,这是活动的第一天。
“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响应,看着有些同学撑伞而来,我很感动。”在活动海报上,杨海锋老师写下了两句话:叫醒中国文化,亲近中国文化。
杨海锋说,让年轻人在晨曦和经典的沐浴下,振奋精神,涤荡心胸,在清明的心境中铺开崭新而美好的一天。

文化经典对人的思想有所启迪,这个无可厚非。但杨海锋认为,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大众接触最多的,还是近百年来的文字、文章。“培养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亲切感,要从消除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字、文章的陌生感开始。”

诵读,就是最朴素,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杨海锋说,现代人读书只追求效率,只阅读而不诵读,初次“见面“即强求理解,殊不知真正的理解须在反复的涵泳体味中潜移默化地达成。

《三字经》中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杨海锋老师告诉记者,只有在与国学经典的“朝夕相处”中培养起感情,我们才能全身心地体认其真意。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郭媛贞  图片提供/杨海锋    编辑:徐洁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开心  豆瓣  人人  Twitter  Facebook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图库
历史上的18日
徐静蕾演绎纯美新娘
哈啰!
战争中没有走开的女人
观花逗绿入春乐(组图)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原创新闻 支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