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锋老师自制的海报,对喜欢读经典的同学发出邀请。
杭州网讯 4月的清晨,毛毛细雨打在身上,有种温暖的湿润。6点45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校园的草坪中,传来朗朗诵读声。
从《大学》、《论语》、《老子》,到《诗经》、唐诗宋词,30多位诵读者各手执一纸书卷,上面密密麻麻码着的,是浓缩的几千年中华文化。
半个小时后,晨间诵读结束,大家礼貌地收起纸张,相互道别后,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晨读后,有学生在杨老师发的倡议书下这样写道:春雨迷蒙,河畔柳绿,看见一群人在雨中吟诵经典,很有那种温暖的感觉,忽然发现已经把自己丢了很久了。
杨海锋老师是这次晨读活动的发起者,在城市学院,他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一个已经开办了半年多的国学公益私塾——“生生学堂”。从2、3岁的幼儿到年逾古稀的老人,每个周六上午,大家都会相聚在一起,抑扬顿挫地诵读2个小时。
虽然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可多年来,杨海锋一直致力于倡导大学人文精神,践行与推广国学思想。这场晨读,是杨海锋老师发起的又一个诵读经典的活动,取名“日新”,这是活动的第一天。
“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响应,看着有些同学撑伞而来,我很感动。”在活动海报上,杨海锋老师写下了两句话:叫醒中国文化,亲近中国文化。
杨海锋说,让年轻人在晨曦和经典的沐浴下,振奋精神,涤荡心胸,在清明的心境中铺开崭新而美好的一天。
文化经典对人的思想有所启迪,这个无可厚非。但杨海锋认为,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大众接触最多的,还是近百年来的文字、文章。“培养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亲切感,要从消除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字、文章的陌生感开始。”
诵读,就是最朴素,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杨海锋说,现代人读书只追求效率,只阅读而不诵读,初次“见面“即强求理解,殊不知真正的理解须在反复的涵泳体味中潜移默化地达成。
《三字经》中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杨海锋老师告诉记者,只有在与国学经典的“朝夕相处”中培养起感情,我们才能全身心地体认其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