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巡视员称中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将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山东商报》1月5日)
此举引发了全国网友的大讨论。特别是各大网络评论员,基本倾向都是反对,以法律的强硬来规定亲情诉求,没有道理、不贴合实际、功利性太强等等。是的,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立法强迫人们“常回家看看”确实不妥,无非是又一次陷入了法律与道德纠缠不清的漩涡当中。
笔者也在杭州网做了个相关调查(如上图),一天的时间得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赞成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网友数量达到了133个,占到了所有参与者的74%。而反对者只占14%的比例。
根据网上铺天盖地的理性评论,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然是不合乎常理。这是为什么?难道网友们都那么不聪明,不能清晰的看到立法背后的不合理?
当然不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做网络新闻调查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了解民意探查民情,辅助人们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是体现了网友发自内心的情感诉求,对改变社会现状的祈愿。
我们可以从网友做这个选择题的心理活动开始分析。当然,网友们不是没有理性的思想。正如新闻报道中,在1.67亿的老人中,一半人过着“空巢”的生活,如此大的比例,足以让他们自身或者身边出现“空巢”老人。身边的例子,自然深有体会,“空巢”老人的生活简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以往的新闻中我们不乏看到有独居的“空巢”老人一人独居黑暗潮湿的房间一年两年,更有甚者,在孤独中死去过了几年才被人发现。
悲剧在身边发生,自然就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时候,在面对两难选择题的时候,宁愿选择错误的选项,以此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诉求。
撇开无良儿女抛弃父母此等大不孝来说,造成如此多“空巢”老人存在的,还是回家难。
网友列举了诸多原因,工作忙、时间少、工资少,要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回家一趟,花费几万,很多人都是把整一年的积蓄花光。一个工作在外子女,大多数人都渴望能够“常回家看看”,能够尽孝,赡养生自己养自己的年迈的爸爸妈妈。但是,当下的社会现实非常残酷,实质上是硬生生的剥夺了子女的“常回家看看”的权利。
古时候是交通不便,让出外的游子几年回一次家,如今交通如此发达,又是什么阻碍了人们回家看看的那份渴望?只能说,这个是网友们善意的选择,他们不希望再有更多“空巢”老人的悲剧,他们懂得必须改变一些东西,才能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望。比如降低回家交通费用;比如用人单位切实遵行劳动法规,让游子有时间回家;比如降低城市生活成本,至少有余钱回家。
只能说,通过这个话题,透过这个调查,网民们在道德与法律的旋涡中,并没有迷失方向。他们清楚的了解到这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心做出了这个选择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