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志愿者在该校行云广场煮水饺。
过往大学生驻足包水饺。
杭州网讯 昨天傍晚,浙江工商大学行云广场上,统计学院志愿者“爱在冬日 思恩感念”活动现场的人气与当时的天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冬日的寒风中,过往的同学纷给驻足加盟,亲手做一份水饺汤圆。
小雪过后气温降低,冬天便拉开了帷幕。相传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告老还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地伤寒流行,很多人染疾患病。张仲景回到家后,心里总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百姓,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他仿照在长沙的做法,让弟子在南阳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为病人舍药疗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经验而成。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下锅煮熟。病人吃下祛寒娇耳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抵御了伤寒,治好了烂耳。
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同时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治病救人。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将近1800年之久,“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我们用不着再用它来医治冻烂的耳朵了,但冬至吃饺子已成为我们的民俗,饺子也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